(通讯员 廖伟 崔宏博) 9月26日,《光明日报》头版刊登《“奉献的青春最动人”——两位支教大学生的来信》,其中,我校研究生崔宏博讲述了他赴贵州省余庆县他山中学支教的故事。
崔宏博是我校2019级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、全国“青马工程”学员、必赢76net线路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。崔宏博本科毕业时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,于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在贵州省余庆县他山中学支教,担任高二年级地理教师、团委干事。
支教期间,他累计授课1000余课时,主持开展9期“博雅大讲堂”超过1800人次学生参与,成立“博学书苑”并募集图书2000多册,开阔了山区学生视野。此外,他还策划了第四届“筑梦华大·与爱同行”访学项目,自筹经费3.2万元带着贵州省余庆县2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走出大山到武汉参观访学。他投身当地脱贫攻坚工作,关爱留守儿童成长、助力山村小学发展、参与扶贫搬迁社区文化建设。他发起的一系列教育扶贫项目受到支教地师生和群众的认可,入选遵义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,多次被中国青年网等媒体报道。
《光明日报》编辑部:
贵报近几个月推出的《奋斗青春 无悔抉择》专栏,我每期必追。读着一位位前辈和榜样的青春故事,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,思绪一次次回到贵州余庆,回到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黔中小城。
那是三年前,2018年7月,我和必赢76net线路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队友们从武汉出发,几经辗转,抵达余庆他山中学,开始了我们的支教生涯。
第一堂课,就有孩子问我:“老师,你是不是教我们一年就走了?”的确,支教服务期只有一年。我告诉他:“一年的时间,我们可以做很多事!”这是给他的安慰,也是对自己的要求:把一年当三年用,努力给孩子们留下更多。我坚持每天早上第一个到办公室,晚上最后一个离开。课间找学生谈心,深夜备课,周末组卷子,这是课堂之外,那段支教生活里雷打不动的“三部曲”。
有些孩子基础薄弱、学习状态差,我就找他们单独谈心。“不是我不想好好学习,实在是我基础太差了,怎么补也跟不上。”孩子们吐出了真心话。我和支教团队友商量,有针对性地为这些孩子制订学习计划,帮助他们慢慢进步、增强信心。
学校教学条件不完备,我们就想办法克服。我教的是地理课,在讲“等高线地形图”时,学校没有教学模具,我便自己动手,用土豆削出一个模具,让孩子们能有直观感受。
慢慢地,学生们的成绩提升了,也逐渐找回了自信。
2019年六一儿童节,我和支教团小伙伴们一起到余庆县魁龙小学捐赠图书。和很多乡村小学一样,这所学校6个教学班,只有12名教职工,除了语文课和数学课,基本没有别的课。学校校长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山里教书,皮肤黝黑,看上去比实际年龄30来岁沧桑多了。他的一番话让我记忆犹新:“娃娃们看到你们送来的图书喜欢得不得了,看到你们这些年轻老师更是喜欢得不得了。哪天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,有更专业的老师教他们,‘山卡卡’里也一定能走出更多科学家、文学家、人民教师……”在校长办公室里看着他获得的满墙奖状,我想,我读懂了他的青春选择,也坚定了自己的理想。
一年的服务期很快到了,分别的时候,孩子们没有问我什么时候回来,而是说:“老师,我们要考出大山去看你!”今年夏天,我教的那届学生毕业了,高考成绩公布的那个晚上,一个学生查到分数后,第一时间给我发来微信:“老师,我成绩还不错,可以报考师范大学,离我的教师梦更近了!”那一刻,我感受到了幸福。
全国“青马工程”学员、必赢76net线路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 崔宏博
2021年9月1日
(审读人:曾艳)